• 通知公告
  • 新闻动态
  • 法律法规
  •  
     
     
    自愿减排重启就绪 碳市场迈向“双轮驱动”
     

    《经济参考报》10月31日刊发文章《自愿减排重启就绪 碳市场迈向“双轮驱动”》。文章称,近期,围绕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重启的政策频出,基本扫清了CCER重启的政策和制度障碍。分析人士认为,CCER的启动标志着,全国碳市场迈入由全国强制减排交易市场和全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双轮驱动”的时代。


    据了解,CCER是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我国推出的又一个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而近一周来,包括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首批CCER项目方法学公布,以及明确碳汇开发项目的适用条件、项目边界、计入期和减排量核算方法等政策连续出台。


    “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通过制度建设打通项目和减排量申请渠道,积极稳妥推进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各项基础工作。”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日前透露,这一系统将于近期上线运行。


    据夏应显介绍,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后,各类社会主体可以根据有关规定要求,自主自愿开发温室气体减排项目,项目减排效果经过科学方法量化核证并予以登记后,可以在市场出售获取相应的减排贡献收益。启动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有利于支持林业碳汇、可再生能源、甲烷减排、节能增效等项目发展,有利于激励更广泛的行业、企业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


    业内人士认为,重启CCER市场是加快完善碳市场机制的必然选择,而CCER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之间的互动,可以协同促进低碳发展。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在接受采访时分析指出,控排企业可以在两个市场中共同参与,既通过自愿减排实现环保目标,又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购买碳配额,这不仅可以丰富企业实现年度控排目标的方式,还可以有效控制减排成本。对于非控排企业而言,当前虽不能直接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但可以探索参与自愿减排市场,加快企业实现碳中和目标。


    从自愿减排市场筹备情况看,CCER重启后交易体系日臻清晰。


    在交易领域方面,生态环境部首批公布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4项项目方法学。“我们从社会期待高、技术争议小、数据质量有保障、社会和生态效益兼具的领域起步,这是自愿减排项目设计、实施、审定和减排量核算核查的主要依据。下一步,还将分批择优发布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逐步扩大市场支持范围。”夏应显表示。


    从交易方式看,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新交易系统8月已可以开户。各市场参与主体可以向北京绿色交易所提交登记账户和交易账户开立申请材料,此前各地方碳市场分散开展CCER交易的情况将不复存在。


    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路孚特碳高级分析师谭琭玥预计,新交易系统11月将正式上线,并且CCER第三方核查机构名单也即将发布,“明年最早第一到第二季度,新的CCER减排量会在交易系统上发布。”当前行业内已形成共识,随着未来碳交易市场扩容至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等八个行业以及碳价的提高,CCER的需求量和经济价值将有望成倍增加,市场规模或达百亿元。


    “目前CCER市场规模大约在10亿元左右。”施懿宸分析称,若我国碳市场有序扩容至八大重点控排行业,届时市场碳配额总量将达到70亿至80亿吨,若以当前碳市场70元/吨的价格保守估计,仅全国层面的履约需求就将带来超过200亿元的CCER市场需求。加之未来企业自主减排意识的不断提升所带来的新增需求,CCER市场空间巨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CCER启动后的业务范围可能会与当前“绿证”交易有所重合。绿证为我国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而CCER一部分的价值也是在于可再生能源电力项目的环境属性。两者最大区别是,绿证不允许二次交易,CCER则可以多次交易。


    对此,有业内人士提出,或许借CCER项目方法学推出的契机,研究推进绿证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的衔接协调将是一个突破口。


    施懿宸认为,目前我国碳市场、绿证交易、绿电交易、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等多种绿色机制同时存在且多头管理,各类机制下环境权益模糊不清,并有可能产生环境权益重复计算的情况。未来,建议以发现环境要素价值为核心,统筹衔接各类绿色机制。一方面,将绿色效益发展责任落实到经营主体,提升以履约为目的的绿色效益的市场交易;另一方面,扩大绿色效益的应用场景,挖掘跨国公司及其产业链企业、外向型企业、行业龙头的具体需求,营造以自主交易为目的的绿色效益交易环境。

     
     
     
       
    绿之缘环境集团
    电话: 400 007 0633
    0633-7177001
    手机: 176-8678-1001
    邮箱: sdlzyhb@126.com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8号
    济南市:历城区唐冶新能源产业园
    青岛市:青岛市黄岛区江山南路480号青岛研创中心1号楼403室
    临沂市:北城新区广州路与柳青河西路交汇处北200米
    日照市:山东省日照高新七路99号
     
    走进绿之缘 集团简介    荣誉资质    集团文化    
    业务领域 环境规划与咨询    环境调查与评估    环境修复与治理    环境监测与危废鉴定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    环境监管平台开发    环境监测标准化实验室建设    环境监测体系、监测能力建设    低碳规划设计咨询    碳汇开发与碳交易    绿色金融    
    案例展示 综合咨询    环境检测    环保管家    环境工程    环境信息化    环境司法鉴定    环境在线运维    土壤污染与修复    计量校准与检定    室内空气检测与治理    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检测与治理    
    新闻资讯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法律法规    
    招贤纳士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绿之缘环境集团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3012697号-1 绿之缘环境集团公安备案鲁公网安备3711020237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