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即将到来之际,5月16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在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情况。
“济南佛慧山发现全球新记录蜗牛物种,并以发现地命名;烟台长岛首次发现栗耳短脚鹎繁殖种群;泰山发现鸟类新记录种——黑喉鸫;枣庄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物种白琵鹭。”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管言明介绍,近年来,山东省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了积极进展,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在山东落户安家。
山东省地处黄河下游,濒临渤海与黄海,辖区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既有森林、灌丛、草甸、湿地等陆地生态系统,也有海岸带、岛屿、河口、近海等海洋生态系统,优良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当前,山东基本构建起了部门协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体系,持续完善数据共享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体系,全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自觉不断提高。
2023年,山东省出台《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是全国首部陆海统筹的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与此同时,积极开展“绿盾”“昆仑”“清风”等系列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内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和涉及野生动物、森林、古树名木、线上非法交易等违法犯罪行为。
为“摸清家底”,山东扎实开展本底调查,完成了黄河三角洲、泰山—徂徕山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黄河口海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连续三年开展了全省重点河湖水生态调查,摸清了全省六大流域水生态本底状况,掌握了水生生物物种多样性的演变趋势。开展了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完成了全省数据汇交,野生动物资源底数基本明晰。各市累计对26个重点区域开展了本底调查,逐步摸清本地生物多样性情况。启动野外长期调查监测样地建设,初步构建了覆盖全省136个县域,涵盖森林、草地、海洋、湿地、水体、农田和城乡7种样地类型的生态质量样地监测体系,布设样地527个。
全国首个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平台在山东省建成,用于整合各部门、各地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数据,实现基础数据互通共享,为科学精准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支撑。《黄河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的发布,全面展示了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和实践。
在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域,山东建设19个生物多样性养护观测站,开创了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的新模式。依托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省市县共同建设了山东省首个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生态体验场所,将室内外科普宣传和研学体验有机结合,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渠道。
在此次发布会的举办地济宁,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震旦鸦雀和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大量繁衍生息。“目前,全市拥有高等植物355种、陆生脊椎动物404种,其中,国家二级以上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0种。”济宁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斌举介绍,济宁市强化重要生态空间保护,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321平方千米。深入开展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工作,累计完成湿地保护修复20.37万亩,全市湿地面积达260万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