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知公告
  • 新闻动态
  • 法律法规
  •  
     
     
    黄河两岸筑起绿色长廊
     
    10月20日-23日,“绿色先行”山东媒体行活动在沿黄部分城市开展。记者边走边看,山东以廊道串联自然保护地、水利风景区等重要生态节点,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打造各具特色、功能突出、缤纷多彩的生态靓点。
      在黄河入海口,黄河口国家公园正在高标准创建中。天气渐冷,今年鸟类迁徙季逐渐拉开大幕。10月初,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口管理站科研人员张树岩在日常鸟类监测中,首次记录到一只红胸黑雁,这是该物种首次在保护区被发现。
      鸟儿用翅膀投票,选择生态更优美的家。作为退海之地,黄河三角洲成陆时间短,土地盐碱化,生态环境脆弱。2020年以来,保护区总投资约5亿元,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全面遏制了互花米草的蔓延态势。在治理互花米草的同时,疏通被阻塞潮沟76千米,恢复了黄河与海洋的水文连通;增殖放流底栖生物1650亩,加快贝类、沙蚕等生物在近海繁殖;修复海草床1500亩,探索出了环渤海地区海草床生态系统修复的最新技术和模式。
      “我们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修复的是植被,营造的是生境。每一项生态修复工程,都是为了营造适合不同植被、不同底栖生物、不同鸟类生活的生态环境。比如在互花米草治理区,互花米草治理完成之后,底栖生物增加了大约27%,鸟类增加了几万只。”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科负责人周立城介绍。
      金秋时节,沿着黄河滨州段沿岸堤顶路驱车而行,金叶榆、白蜡、国槐等景观林木棵棵挺立。镶嵌在黄河两岸的7处郊野公园,成为滨州市民亲近黄河、休闲休憩的好地方,不时还会有水鸟从身边飞过。
      滨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唐全介绍,近年来,随着沿黄生态廊道的建设,滨州城市生态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有观测记录的水鸟种类达339种,比5年前新增了70种。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山东将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持左右岸、堤内外、干支流协同推进,打造集生态屏障、文化弘扬、休闲观光、生态农业于一体的复合生态廊道。如今,一道长800多公里、宽约200米的黄河干流绿色生态屏障已初步建成。
      沿黄生态廊道建设之初,生境碎片化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滨州市域内黄河河道长94公里,黄河淤背区土地面积1.5万亩,可绿化面积约1.3万亩。”唐全介绍,他们在摸底调查中发现,淤背区内绿化植被主要是杨柳树,树种单一,且存在缺垄断档、失管衰老现象。同时还不同程度存在种菜、种瓜、种粮、种树等情况,难以进行统一规划建设。
      为破解这一难题,滨州市邀请专家对黄河两岸绿化进行统一规划设计,2021年起,相继实施了黄河淤背区绿化提升工程和沿黄生态廊道示范工程等。
      “原先这片是臭芦苇沟子,现在变成了生态林子。”滨州黄河岸边的村民朱招举说,现在他时常到黄河边走走转转。目前,滨州沿黄生态景观更为精致,尤其是淤背区形成了“一段一景”的多树种块状混交林,交界地段、道路出入口等重要节点形成乔灌草、高低错落、常绿色叶搭配的绿化效果。
      “经过多年建设,沿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河口湿地面积逐年回升,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山东黄河河务局建管处处长赵洪玉介绍,目前,黄河山东段基本建立了由临河防浪林、行道林、淤背区生态林、背河护堤地防护林和堤坡、坝顶防护草皮等组成的综合性生物防护体系,初步形成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安全长廊。
      沿黄生态廊道建设,不仅要发挥生态效益,还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博兴县乔庄镇有10公里沿黄路段,过去,这里盐碱化严重,草木难以成活。随着打渔张灌区和引黄济青工程建设,当地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发展起了南美对虾养殖业,年产值达到13亿元。”乔庄镇镇长刘常忠介绍,当地还建起打渔张爱情主题文化广场,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
      在东明县黄河滩区,村庄迁建让滩区12万群众告别了黄河水患,实现了安居梦。村庄迁建后,村民可以继续耕种滩区土地,也可以将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或农业公司。
      李焕雷在黄河滩区成立了一家生态农业公司,流转了滩区4000多亩土地,逐步发展起集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贮运、休闲农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基地。今年,李焕雷又尝试发展循环农业,“黄河水先用来养殖观赏鱼,换下来的水再用于稻田灌溉,稻田里的稻花又可以喂鱼,一点儿都不浪费。”李焕雷估算,今年仅观赏鱼养殖有望带来500多万元的收益。
      眼下,东明县黄河堤顶上,一条总长度约53.5公里的沿黄生态路正在紧张建设中。建成后,双向2车道的黄河大堤堤顶路将拓宽提升为双向4车道,不仅可以满足滩区居民的出行需求,还将更好地推动滩区特色产业发展。
     
     
     
       
    绿之缘环境集团
    电话: 400 007 0633
    0633-7177001
    手机: 176-8678-1001
    邮箱: sdlzyhb@126.com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8号
    济南市:历城区唐冶新能源产业园
    青岛市:青岛市黄岛区江山南路480号青岛研创中心1号楼403室
    临沂市:北城新区广州路与柳青河西路交汇处北200米
    日照市:山东省日照高新七路99号
     
    走进绿之缘 集团简介    荣誉资质    集团文化    
    业务领域 环境规划与咨询    环境调查与评估    环境修复与治理    环境监测与危废鉴定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    环境监管平台开发    环境监测标准化实验室建设    环境监测体系、监测能力建设    低碳规划设计咨询    碳汇开发与碳交易    绿色金融    
    案例展示 综合咨询    环境检测    环保管家    环境工程    环境信息化    环境司法鉴定    环境在线运维    土壤污染与修复    计量校准与检定    室内空气检测与治理    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检测与治理    
    新闻资讯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法律法规    
    招贤纳士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绿之缘环境集团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3012697号-1 绿之缘环境集团公安备案鲁公网安备3711020237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