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知公告
  • 新闻动态
  • 法律法规
  •  
     
     
    中国生态碳汇如何助力碳中和?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世界领导人峰会近日发出宣言:停止森林砍伐是阻止气候变化的第一步。G20大会上也通过了《G20罗马领导人宣言》,其中提到“we share the aspirational goal to collectively plant 1 trillion trees”,即希望能在2030年之前,通过全球的努力种1万亿棵树,达到遏制土地退化和增加碳汇的目的,从而达到应对气候变化的作用。

    在COP26上,生态碳汇也是一项关键的议题。那么,种树等生态碳汇如何助力碳中和?中国在生态碳汇领域又做了哪些探索和努力?

    中国造绿行动:40年种下660亿棵树

    国际上“1万亿棵树”活动的前身是200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起的“10亿棵树活动”。这项活动目前已经实现了植树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植树造林功不可没。根据2019年《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报道,我国在过去40多年里大约种了660亿棵树。根据2019年在Nature Sustainability上的研究,NASA卫星数据表明,全球变得更绿,其中的主要贡献者是中国和印度。

    中国的植树造林工作不仅帮助“10亿棵树活动”实现目标,还极大地推动了全球二氧化碳减排。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副研究员魏科告诉记者,根据欧洲环境署(EEA)的估算,树木生长前20年,每年可吸收22公斤二氧化碳,而根据估算,全球平均每棵树每年大概能吸收10公斤二氧化碳。“如果以后者计算,1万亿棵树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大约为100亿吨。”

    一项2019年7月5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指出,如果可以实现种1.2万亿棵树的目标,这些树木在变成成熟森林之前(需要约30-40年),可以吸收约2050亿吨碳,这大约占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总排放量的1/3。

    2019年度报告“全球森林覆盖状况及变化”专题报告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森林覆盖面积总体稳定略有下降,森林面积的减少在欠发达国家相对集中,2018年全球森林面积为38.15亿公顷,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5.60%。从2000年到2018年,全球森林面积净减少0.17亿公顷,占全球森林总面积的0.44%。同期中国森林面积净增加0.45亿公顷,总面积达到2.12亿公顷,全国森林覆盖面积增长了26.9%。中国的植树造林与森林保护成效显著,成为维持全球森林覆盖面积基本平衡的主要贡献者。间接表明,中国是全球碳汇的主要贡献者。

    这些森林将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产生什么作用?

    “按照各国当前的政策,到2030年全球碳排放量将达到550亿吨。”魏科指出,如果能够实现植树1万亿棵的目标,新增的树木将能吸收约1/5的碳排放量。

    碳中和“四字”真言:生态碳汇必不可少

    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叫碳汇。碳汇不只是植树造林。地球上除了森林以外,还有海洋、草原、湿地等各种地貌,生态碳汇可以充分发挥这些自然条件的优势,因地制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态碳汇在固碳的同时,还产生巨大的生态经济价值和环境效益,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公众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指出,生态碳汇的协同效益日益受到关注。

    在日前由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主办的“中国生态碳汇的潜力与政策支持”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中国生态碳汇的发展开发潜力、能力建设、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讨论。

    “要实现碳中和,需要做到四字方针,即减、保、增、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于贵瑞在研讨会上介绍说,“减”就是减少碳排放,“保”是保护生态环境,“增”是增加碳汇,“封”是进行碳封存,“这四者共同发力,才可能实现碳中和这个艰巨的目标。”

    于贵瑞指出,天然林保护、人工草地、造田、湿地恢复、管控生态空间等生态碳汇都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拥有很好的前景,“核心问题是如何建立以国家公园体系为核心的国家自然保护体系,实现国土空间的管控。”

    在昆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提出在2030年要保护全球30%的陆地和海洋。生态碳汇开发及交易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市场机制。在生态系统碳汇中有四个基本路径:传统的LULUCF(森林和土地利用)森林减排增汇,自然碳汇管护,通过生态工程增加相应的固碳能力,利用生物技术的碳捕集与碳利用措施。“基于生物技术的碳捕集和碳封存技术BioCU和BioCS,这两条途径如果得到普及推广,可能具有很大的潜力。”于贵瑞说。

    探索生态碳汇,形成政策合力

    “生态碳汇将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补充手段,同时也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市场机制。”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高级顾问莫争春博士表示,中国在生态碳汇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和尝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林业是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2009年,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指出,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北京汇智绿色资源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李金良指出,“2019年国家发布的清单数据表明,我们通过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碳汇,可实现吸收二氧化碳将近10亿-11亿吨的水平。”

    李金良告诉记者,中国已经开发了一系列VCS(核证碳标准)碳汇项目,都成功进行了交易。如内蒙古绰尔林业碳汇项目,开发16万亩,成功获得了注册和签发,第一期38万吨,第二期34万吨,成为中国第一个成功交易的林业碳汇项目,实现了生态价值。

    福建永案林业碳汇项目第一期以及后期都实现了成功交易。昆明VCS碳汇项目第一期22.8万吨已经全部交易交割。“目前,在西双版纳也成功实施了碳汇交易项目,内蒙古200万亩项目正在开发……这些项目有利于把林区的资源变成生态资源,实现生态的价值。”

    截至去年年底,中国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和BCER(北京林业碳汇抵消机制)累计成交80多笔,成交量80多万吨,成交均价约15元/吨,单价高于其余CCER产品。“这是我们开发的全国首个CCER林业碳汇交易项目,使方法学从理论走向了实践,为我们国家开发林业碳汇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案例。”李金良说。

    目前,全球总共有220个农林项目获得注册,占VCS注册量的12%,中国已经有32个项目,有森林管理项目和造林项目。

    TNC(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首席科学家张小全介绍说,湿地占陆地面积的4%-6%,达500万平方公里,碳储量占12%-24%,碳汇效率很高。2015年-2019年,国内首个开发的蓝碳碳汇项目——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种植了380公顷红树林。

    2019年,TNC对项目地块产生的碳储量的增量进行了调查,首笔二氧化碳核证减排量为5880吨。“这笔减排量是今年全国海洋日在青岛完成项目交易的,买家是阿拉善北京企业家基金会。”张小全说。

     
     
     
       
    绿之缘环境集团
    电话: 400 007 0633
    0633-7177001
    手机: 176-8678-1001
    邮箱: sdlzyhb@126.com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8号
    济南市:历城区唐冶新能源产业园
    青岛市:青岛市黄岛区江山南路480号青岛研创中心1号楼403室
    临沂市:北城新区广州路与柳青河西路交汇处北200米
    日照市:山东省日照高新七路99号
     
    走进绿之缘 集团简介    荣誉资质    集团文化    
    业务领域 环境规划与咨询    环境调查与评估    环境修复与治理    环境监测与危废鉴定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    环境监管平台开发    环境监测标准化实验室建设    环境监测体系、监测能力建设    低碳规划设计咨询    碳汇开发与碳交易    绿色金融    
    案例展示 综合咨询    环境检测    环保管家    环境工程    环境信息化    环境司法鉴定    环境在线运维    土壤污染与修复    计量校准与检定    室内空气检测与治理    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检测与治理    
    新闻资讯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法律法规    
    招贤纳士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绿之缘环境集团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3012697号-1 绿之缘环境集团公安备案鲁公网安备3711020237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