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知公告
  • 新闻动态
  • 法律法规
  •  
     
     
    “无废城市”建设模式
     

    自2019年入围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以来,包头市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聚焦“无废城市”建设目标任务,以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为重点,深入探索废弃矿山协同治理模式,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全力打造“世界稀土之都”“世界绿色硅都”。

    试点以来,包头市实施重点项目75个,累计完成投资178亿元,新增固废利用处置能力超千万吨,每年源头减少固废数百万吨。主要建设指标取得显著提升,多项指标已提前达到2025年目标值,得到生态环境部的表扬和肯定。

    探索协同治理 包头模式

    包头市率先在自治区探索开展了一般工业固废用于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提出并组织编制的《一般工业固废用于矿山采坑回填和生态恢复技术规范》,上升为自治区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标准,同步配套出台了管理规定,为彻底打通协同治理技术障碍和制度通道,贡献了包头模式、包头方案。试点以来,全市已累计治理废弃砂坑9个,正在回填项目1个,完成评审项目2个,在评项目2个。累计利用一般工业固废超过1000万吨,协同修复国土面积20平方公里。

    此外,在道路交通建设领域,积极推动钢渣、粉煤灰等替代传统砂石料,参与编制的《公路用钢渣集料梯级生产技术规程》《公路水泥稳定钢渣混合料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等3项技术规范成为自治区交通领域地方标准,不到一年时间已累计利用工业固废超过272万立方米,用于道路建设超过40公里。

    固废源头减量效果显著

    围绕“两都”建设,我市大力培育稀土、光伏等绿色低碳产业,推动工业固废源头减量迈出新步伐。

    包头拥有丰富的风光资源、矿产资源,特别是稀土资源储量和萤石资源储量丰富。坚持规划先行,我市制定了《包头市“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关于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把风光资源作为宝贵资源,紧紧抓住稀土产业、硅产业两大优势,坚持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用足用好每一份资源。稀土资源利用领域,实现从“世界级储量”向“世界级产业”迈进;风光资源利用领域,光伏装备产业集群产值超千亿元;新能源产业领域,已驶入绿色发展快车道,坚持一体化推进源网荷储。目前,我市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进入新阶段,工业固废产生强度下降了18个百分点,源头减量效果显著。

    科技提升固废利用水平

    我市强化科技引领支撑,已建立211家研发机构,持证技能人才超过41万人,高技能人才超过17万人,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企业技术中心10家,是全国首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和全国首批20个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新增国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97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9家,北方稀土被认定为国家创新示范企业。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80个,自治区揭榜挂帅榜单项目入选数量、全社会年度研发投入和强度居自治区第一,为促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水平提升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同时,全球首台套包瀜公司碳化法钢渣生产高纯碳酸钙以及包钢集团烧结烟气脱硫产物生产硫酸钙晶须等项目实现量产,工业固废高值化、循环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特别是近期由中国环科院、国家固管中心联合编制的《包钢燃煤锅炉协同资源化处理危险废物污染控制技术规范》成功通过了专家评审,为国家标准的出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危险废物全程闭环管理

    包头市率先在自治区建成了工业固废、危险废物物联网监控平台,接入重点固废、危废企业219家,视频点位451个,基本实现了重点企业工业固废产生、收集、转移、利用、处置环节的全过程、闭环式监管。积极开展危险废物综合收集转运试点,2家综合收集转运试点企业获批,综合收集能力达到15.5万吨,实施“执法+专家”的危险废物安全和环境监管模式,聘请安全专家联合开展危险废物经营单位风险隐患排查,坚决守住了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的安全和环境底线。

    截至目前,全市持证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已达到21家,经营类别覆盖44大类,核准经营总规模达到86.35万吨,在满足我市需求的同时可有效服务周边城市。

    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生活垃圾方面,我市制定印发《包头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新建1200吨/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加快补齐生活垃圾焚烧处置能力短板,争取2025年实现全量焚烧;绿色建筑方面,制定印发《包头市绿色建筑一星级标识评价管理办法》,3个项目授予“自治区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称号,2家企业授予“自治区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称号;绿色机关方面,3家单位入选全国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工作重点单位,1家单位入选全国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示范案例;绿色快递方面,全市所有快递营业网点全部设置“绿邮循环箱”,绿色包装比例达到96%;绿色学校方面,371所学校获评“绿色学校”,占全市中小学总数的60%;“无废细胞”方面,研究制定了餐饮行业“无废细胞”评定标准,建成“无废细胞”94家,建成绿色餐饮企业10家,绿色商场5家。

     
     
     
       
    绿之缘环境集团
    电话: 400 007 0633
    0633-7177001
    手机: 176-8678-1001
    邮箱: sdlzyhb@126.com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8号
    济南市:历城区唐冶新能源产业园
    青岛市:青岛市黄岛区江山南路480号青岛研创中心1号楼403室
    临沂市:北城新区广州路与柳青河西路交汇处北200米
    日照市:山东省日照高新七路99号
     
    走进绿之缘 集团简介    荣誉资质    集团文化    
    业务领域 绿色金融服务    工程咨询服务    环境检测服务    生态环境调查服务    环保与碳管家服务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    大气管控与运维服务    环境与碳咨询服务(含争创品牌)    
    案例展示 综合咨询    环境检测    环保管家    环境工程    环境信息化    环境司法鉴定    环境在线运维    土壤污染与修复    计量校准与检定    室内空气检测与治理    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检测与治理    
    新闻资讯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法律法规    
    招贤纳士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绿之缘环境集团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3012697号-1 绿之缘环境集团公安备案鲁公网安备3711020237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