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知公告
  • 新闻动态
  • 法律法规
  •  
     
     
    如何解决垃圾分类投放“梗阻”问题?
     

    垃圾分类涉及千家万户,既是民生关键小事、社会发展大事,也是一件环境治理难事。近些年,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全面推进,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很多地方通过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相结合的方式,极大推动了垃圾分类工作的有序开展,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不容忽视的是,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一些垃圾分类的深层次问题,尤其是前端投放环节存在明显的“梗阻”问题。

    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投拣不分家问题,居民在投放垃圾时存在严重的混投做法,除了易腐垃圾分类相对精准以外,在可回收垃圾与其他垃圾之间,混为一体投为其他垃圾的做法占比偏高。其次还有场所“两面人”现象,即在街道、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的垃圾桶里,混投、错投现象常有发生,与居住小区、村镇社区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分类效果,公共场所成为垃圾分类场景中的突出短板。另外,奖惩不对称状况也是当前影响垃圾分类成效的又一弊病,很多地方采用积分制等正向激励机制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但缺乏配套的处罚机制,从而弱化了行为效果的持续性。对此,笔者就高水平推进垃圾分类谈几点想法。

    在生成端改善,减少垃圾的产生量。如果少生成一些垃圾或少生产一些非必需品和非必要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利用节约化和高效化。一是在加快绿色生产方式转型方面积极探索新赛道,以政策或制度的引领激发产品供给的生产者从包装、生产、运输等各环节入手,减少过度装饰、避免多余废物产生。二是提倡企业在新产品说明书或外包装中附录垃圾分类指南、图解说明等,实现既能准确指导分类又能拓展宣传教育的效果。三是积极探索类似“阶梯电价”的垃圾分档付费模式,即基于实际,通过基础摸底,先确立垃圾免费投放基数,超出部分可按照“多生成多付费、少生成少付费”的原则实施付费机制,力争从源头减量上促进居民养成少生产垃圾的习惯。

    在认知端强化,推动形成持续自律的分类习惯。垃圾分类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需要长期坚持并转变为自觉行为。因此,提高居民的主体责任意识,加强持续反复且多元有效的宣传引导至关重要,努力营造形成垃圾分类“天天谈、天天学、天天分”的氛围。一是全面宣传动员。可建立多层级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团,针对不同群体编制形式多样的宣讲模板,定期开展巡回宣讲。二是强化学校教育。广泛把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个人分类、班级收集、家庭带动、全体参与的模式,积极开展开学第一课、教育长廊、投放体验、分类课堂、家庭回收日等系列活动,把垃圾分类与学校教育融合,持续形成“教会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代人”的效果。三是充分发挥党建和群团引领作用。依托基层党组织、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各种组织,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渗入式宣传,将志愿者服务和生活垃圾分类督导员结合起来,鼓励党组织、群团引领贯穿到生活垃圾分类宣传、督导、投放等各环节。

    在过程端优化,配套科学有效的分类工具。除培养居民形成垃圾分类的自觉之外,就垃圾投放端显现出的“梗阻”问题,也可通过新技术、新设备、新机制的引入等方式加以过程优化。一是加快老旧小区垃圾分类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引进人工智能AI识别系统等方式提升居民的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二是加快公共场所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的完善。在将宣传阵地向商场、超市、旅游景区、住宿业等重点领域及薄弱区域延伸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公共场所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根据公共场所人流量大等状况,从改造投口设计、醒目投放指引、扩大箱体容积等入手,为垃圾能够精准“回家”提供条件。

    在结果端巩固,构建完善的奖惩制度。针对垃圾分类方面呈现出的激励效应强、处罚力度弱的实际状况,今后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条例及办法的贯彻落实,充分发挥制度的震慑力。一是继续将市场手段引入公共服务,借助“绿色积分”等市场机制,持续引导居民自觉遵守规定。二是探索新的机制,做好激励外的补位。可以通过“红黑榜”“信用排名”等方式实时展现垃圾治理效能,对表现较差的居民给予教育和操作指导;对于表现极差的居民不仅要落实处罚规定,还应增加通报环节,增强警示效应。三是畅通居民监督渠道。在小区生活垃圾物业直管运行模式中,建议制定规范的条例和搭建畅通的渠道,加强居民对物业混装混运的监督,同时便于相关问题的反馈。

     
     
     
       
    绿之缘环境集团
    电话: 400 007 0633
    0633-7177001
    手机: 176-8678-1001
    邮箱: sdlzyhb@126.com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8号
    济南市:历城区唐冶新能源产业园
    青岛市:青岛市黄岛区江山南路480号青岛研创中心1号楼403室
    临沂市:北城新区广州路与柳青河西路交汇处北200米
    日照市:山东省日照高新七路99号
     
    走进绿之缘 集团简介    荣誉资质    集团文化    
    业务领域 环境规划与咨询    环境调查与评估    环境修复与治理    环境监测与危废鉴定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    环境监管平台开发    环境监测标准化实验室建设    环境监测体系、监测能力建设    低碳规划设计咨询    碳汇开发与碳交易    绿色金融    
    案例展示 综合咨询    环境检测    环保管家    环境工程    环境信息化    环境司法鉴定    环境在线运维    土壤污染与修复    计量校准与检定    室内空气检测与治理    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检测与治理    
    新闻资讯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法律法规    
    招贤纳士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绿之缘环境集团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3012697号-1 绿之缘环境集团公安备案鲁公网安备3711020237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