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知公告
  • 新闻动态
  • 法律法规
  •  
     
     
    我国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三年来成效显著—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之江大地65座亚运场馆及办公场地全部使用绿电,市民纷纷参与“我为亚运种棵树”等活动。以“绿色”为办赛理念之一的杭州亚运会,正努力成为首届碳中和亚运会。

    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中国新能源汽车从生产第1000万辆到突破2000万辆,仅用了17个月。

    绿色低碳发展,步伐坚实有力。

    2020年9月22日,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无疑是一场硬仗,需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

    一诺千钧,言出必行。3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双碳”工作取得良好开局和积极成效。我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部署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不断夯实统计核算、标准计量、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工作基础;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1620万辆,产销量已连续8年稳居世界第一。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气温屡创新高,热浪干旱频袭,暴雨洪涝多发……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雄心、中国力量举世瞩目。

    2020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关键时刻,中国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承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自觉行动,体现出中国主动承担重要责任,发挥了积极表率作用。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难度多大?

    “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一般要用40年以上甚至70年,而中国只有约30年时间。中国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历史任务尚未完成的背景下开启降碳进程的,而且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降碳难度之大、时间之紧前所未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说。

    知难而进,勇毅前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其中之一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擘画长远,锚定目标,稳中求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谆谆叮嘱:“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7月举行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我们承诺的‘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但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以‘双碳’工作为引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为地球降排放,为家园添绿色。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加快推进。

    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作出顶层设计,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有关部门出台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农村等12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财政支持、统计核算、生态碳汇等11份支撑保障方案,31个省份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双碳”政策体系构建完成并持续落实。

    一系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有力举措落地见效。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落实税费优惠政策,2020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生态环保相关资金1.78万亿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截至2022年底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2.3亿吨,累计成交额达104.75亿元。

    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约48.4%,超额完成第一阶段国家自主贡献承诺。在此基础上,“十四五”前两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节能降碳成效显著。

    “新时代十年来,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超过35%,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绿色生产方式广泛推行,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1.2万面定日镜紧随太阳而动,将阳光反射到集热塔上。西北地区戈壁荒漠上的百兆瓦级熔盐塔式光热电站,设计年发电量达3.9亿千瓦时。

    水平位移超3000米的大位移井,把二氧化碳送到海底。建于珠江口盆地的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预计每年可封存约30万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双碳”目标提出3年来,我国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动能源革命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发展中降碳、在降碳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

    我国能源活动碳排放占整体碳排放的比例超过80%,能源生产环节降碳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

    8月31日,世界首个630摄氏度二次再热火电工程在山东郓城开建,发电机组已经发过一次电的主蒸汽,将再次收回锅炉循环加热使用。“比常规煤电机组每年节约标煤3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4.5万吨。”大唐郓城项目工程建设总指挥林跃介绍。

    我国开展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新增煤电机组执行更严格节能标准,发电效率、污染物排放控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长江干流,乌东德、白鹤滩等6座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超710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可满足3亿多人一年的用电需求。张北草原,一块块光伏板、一台台风机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源源不断的绿电点亮北京的灯。

    截至2022年,煤炭在全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已从2012年的68.5%大幅下降到56.2%,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增长到25.9%。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其中,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和在建核电规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今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3.2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8.8%。”

    我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为全球减排作出了积极贡献。202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减少国内二氧化碳排放约22.6亿吨,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5.73亿吨,合计减排超28亿吨,约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减排量的41%。

    ——重点行业领域大力实施降碳减污行动。

    工业生产、建筑运行、交通运输等是消耗能源和产生碳排放的主要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

    推进工业绿色发展。江苏溧水天山水泥有限公司和当地供电部门合力探索“综合碳管理”,通过开发碳排放在线监测管理系统,结合分布式光伏、储能电站等建设,年减少碳排放近百万吨。

    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钢铁约3亿吨、水泥4亿吨、平板玻璃1.5亿重量箱。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以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电动载人汽车为代表的“新三样”成为外贸增长新动能,今年上半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增长61.6%。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北京通州区,中建一局城市副中心160地块项目现场,建设者们忙着对建筑保温隔热情况进行检测。项目经理许有越介绍:“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超过一半,仅绿色防水隔气膜一项就能减少15%以上的碳排放。”

    2022年,我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比由“十三五”末的77%提升至91.2%;推动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节能建筑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比例超过65%。

    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我国首个交通与能源融合示范工程今年5月在山东济宁建成并正式并网发电,利用高速公路边坡等空地建设光伏发电设施,为高速公路服务区和新能源汽车提供绿色电能。“截至8月初,累计发电量超500万千瓦时,节约标煤约1800吨。”中国能建交能融合枣菏项目技术负责人高抗说。

    持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进交通运输工具绿色转型。2022年全国铁路货运发送量同比增长4.4%,水路货运发送量同比增长3.8%。

    ——绿色低碳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持续加强。

    8月,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建成投产,这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直接制绿氢项目。攻坚克难,自主创新,项目所用的光伏组件、电解槽等重大设备及核心材料全部实现国产化。

    6月,国家能源集团江苏泰州电厂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正式投产,这是亚洲最大火电CCUS项目,每年可捕集消纳二氧化碳50万吨。“我们自主研发了新一代高容量、低能耗吸收剂,集成了新型填料、高效胺回收等技术,二氧化碳捕集率大于90%。”江苏泰州电厂总工程师刘建东介绍。

    推进“双碳”工作,科技创新是关键支撑。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建造能力领跑世界,量产单晶电池转化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纪录,全球首台超大容量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具有自主品牌的“华龙一号”等三代大型先进压水堆技术批量应用,氢能、燃料电池、新型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前沿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

    “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强化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建成5个“双碳”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施可再生能源技术等重点研发专项,形成了覆盖节能、节水、环保、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绿色技术装备制造体系,绿色技术装备和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全社会积极行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建设森林“碳库”,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稳步提升。

    今年4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坝中心公园的植树点,同首都群众一起参加义务植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既是水库、钱库、粮库,也是碳库。植树造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一以贯之、持续做下去。

    既在广袤祖国大地上种下片片绿色,也在广大人民心中播撒绿色种子。从现场植树,到“码上尽责”“云端植树”,人们踊跃参与义务植树活动。义务植树尽责形式扩展到8大类50多种,实现全年化、多样化、便捷化。

    众人植树树成林。“十四五”以来,全国每年完成国土绿化超1亿亩,森林覆盖率达24.02%,森林蓄积量达194.93亿立方米。全国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多年保持“双增长”,中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2021年,全国林草年碳汇量超过12亿吨,居世界首位。绿化地球家园,改善全球气候变化,中国贡献赢得世界赞誉。

    公众踊跃参与,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蔚成风气。

    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飘鹰花苑小区,居民拎着垃圾袋来到垃圾箱房前,分类投放、自动称重、语音提示……只需10秒就能完成垃圾分类投放,还能了解自家生活垃圾有关数据。

    近年来,上海扎实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全过程处置水平整体提升。从“不愿分、不会分”到“主动分、智慧分”,如今全市居民区和单位垃圾分类达标率均达95%,越来越多的市民自觉将垃圾分类投放。

    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深入推进,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已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小区平均覆盖率达到82.5%。

    绿色出行也日益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带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产销量连续8年稳居世界第一。7月3日,我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广州广汽埃安生产线下线。

    从参与“光盘行动”、反对餐饮浪费,到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从开通个人碳账户,到点外卖时不要一次性餐具……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渐成时代新风,为守护绿水青山汇聚澎湃力量。

    坚定不移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中国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展馆内随处可见“零碳服务  人人共享”的标识,观众通过扫描二维码便可加入绿色行动,获得“服贸会碳中和证书”。9月初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首次以国家体育馆为主场馆推出环境服务专题展,设立低碳能源、碳中和与绿色技术、气候与碳经济、循环经济四大专区,还在首钢园设立低碳科技出行专区。

    绿意盎然的展会是一面镜子,映射出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持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迎来深刻变革,并深远影响世界。

    积极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多边进程,持续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推动“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发展,海外非化石能源投资已超过化石能源,相继建成一批清洁、高效、质优的绿色能源合作标志性项目……中国坚定不移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始终积极为世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是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表示,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走上了一条符合国情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用实际行动和成效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贡献。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绿之缘环境集团
    电话: 400 007 0633
    0633-7177001
    手机: 176-8678-1001
    邮箱: sdlzyhb@126.com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8号
    济南市:历城区唐冶新能源产业园
    青岛市:青岛市黄岛区江山南路480号青岛研创中心1号楼403室
    临沂市:北城新区广州路与柳青河西路交汇处北200米
    日照市:山东省日照高新七路99号
     
    走进绿之缘 集团简介    荣誉资质    集团文化    
    业务领域 环境规划与咨询    环境调查与评估    环境修复与治理    环境监测与危废鉴定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    环境监管平台开发    环境监测标准化实验室建设    环境监测体系、监测能力建设    低碳规划设计咨询    碳汇开发与碳交易    绿色金融    
    案例展示 综合咨询    环境检测    环保管家    环境工程    环境信息化    环境司法鉴定    环境在线运维    土壤污染与修复    计量校准与检定    室内空气检测与治理    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检测与治理    
    新闻资讯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法律法规    
    招贤纳士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绿之缘环境集团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3012697号-1 绿之缘环境集团公安备案鲁公网安备37110202371175